艺术生最后都干嘛去了

艺术生最后都干嘛去了?

这问题问得,哎,就像问水最后都流哪儿去了?哪儿不是流呢?大海,小溪,蒸发了变雨又落下,渗进土里养花种草…… 哪儿都有,就是没个准信儿。所以啊,你要问艺术生最后都干嘛去了?我的答案是:哪儿都去了。真的,别逗了,你以为都提着调色盘坐卢浮宫门口卖画呢?或者个个都是电影导演、时尚icon?真不是开玩笑,那条路太挤,能挤进去的,万里挑一。

大多数艺术生,从学校里出来,带着一脑袋的理想和一身的技艺,迎头撞上的就是现实这堵墙。那墙可硬了,上面写着俩大字:生存。于是乎,大家就开始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。

你看我身边的那些艺术系同学、朋友,最后都漂哪去了?有的,还在圈子里摸爬滚打,这叫坚守。比如做平面设计师的,给各种公司、品牌、小店做logo、海报、包装,鼠标点点点,改稿改到吐血,但起码跟老本行沾边。插画师也不少,给书、杂志、游戏、广告画图,手绘板上龙飞凤舞,赚的是创意和手艺钱,自由是自由了,但单子不稳定,一样熬夜。搞摄影的,有的拍商业片,婚纱写真、广告产品,有的去当图片编辑,甚至做新闻摄影,扛着相机风里雨里,看本事吃饭。还有那些学环艺、景观的,给人家设计房子、园子,效果图一张一张出,工地跑断腿,但看到建起来的东西,心里还是有点成就感。学服装的,进了品牌做助理,或者自己捣鼓小作坊,开淘宝店,每天琢磨流行趋势和库存。

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啊。更多的人,他们的轨迹是斜线,甚至是曲线。

比如,一部分去了教育行业,当老师去了。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培训机构,站在讲台上,挥舞着粉笔(现在很多是电子笔),跟一群小屁孩儿或者一样迷茫的大学生聊素描色彩构成、艺术史、设计原理。这算是把知识变现,稳定是稳定,但可能离他们最初想“创造惊世之作”的梦想有点远。

还有很多,他们直接跨界了。别问我为啥,问就是生活所迫,或者发现了新的兴趣。学绘画的,去了互联网公司做UI/UX设计师,研究用户体验,界面怎么好看怎么好用,从画纸变成了屏幕。学雕塑的,可能去做3D建模师,给游戏或者电影建模型,把立体感搬到数字世界里。学视传的,转行做品牌策划市场运营、甚至跑去写文案的,他们那套视觉传达的逻辑、对美的敏感、讲故事的能力,用在这些地方,嘿,还真好使!我认识一个学油画的姑娘,现在是个特别厉害的活动策划,她说画画训练了她观察细节和整体布局的能力,用在这上面简直降维打击。

更夸张的呢?有去卖保险的,有去干销售的,有考公务员进机关的,有回家开小店的,甚至有去送外卖、开网约车的。你可能觉得这跟艺术一点关系都没有啊?对,表面上看是这样。但你想想,艺术教育给了他们什么?不只是画画的技巧,更是一种看世界的角度,一种感知力,一种创造性思维,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,还有面对挫折和反复修改的韧性。这些东西,融进骨子里了,干啥啥都能沾点光。

我有个发小,当年画画特有灵气,毕业后家里没啥背景,也不想进体制,自己死磕做独立插画师,苦哈哈了好几年。后来实在撑不住了,去了个不搭边的公司做新媒体运营。刚开始愁眉苦脸的,觉得浪费了专业。结果呢?她把那点艺术细胞全用上了,公众号文章排版做得别致,配图张张精美,视频剪辑也有自己的风格,硬是把一个原本死气沉沉的号做得活色生香。她的上司说,你这哪是运营,你这是在用艺术思维做传播。你看,绕了个圈子,最后还是把学的东西用上了,只是换了个地方,换了个形式。

当然,也有一些人,他们可能彻底放弃了,或者说把艺术当成了纯粹的爱好。上班是上班,下班回家自己画两笔,或者周末去逛逛展。他们不是不爱了,只是把生活和艺术剥离开来,找到了一种更平衡(或者说更无奈)的相处方式。

所以,艺术生最后都干嘛去了?他们去了互联网大厂,去了广告公司,去了出版社,去了学校,去了创业公司,去了各种你听过没听过的地方。他们可能是光鲜亮丽的创意总监,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基层职员。他们可能还在用手上的笔和电脑里的软件创造视觉作品,也可能在用艺术的思维去策划一场活动、优化一个流程、甚至只是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更有情趣

别用“成功”或者“失败”这么简单的词去定义他们。他们的价值,不只在于是否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艺术家,更在于他们把那种独特的感知力和创造力,洒在了各行各业里。他们在各自的角落里,用各自的方式,给这个世界增加那么一丁点儿色彩新意

他们只是换了个战场,继续创造而已。只是战场可能跟你想象的,完全不一样。这就是艺术生最后的去处——无处不在

艺术生最后都干嘛去了
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60654/

(0)
于老师于老师
上一篇 2025年5月18日
下一篇 2025年5月18日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