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南财经大学,在成都。
就这么简单?当然不。如果你只是想知道一个地理坐标,那地图APP比我管用。但如果你问我,一个曾在那里度过四年,至今仍把青春的一部分安放在那里的“西财人”,西南财大到底在哪儿,那我得跟你好好聊聊。
它其实存在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维度里,像一个人的灵魂和肉体。
一个是光华校区,那是它的“魂”。它在成都市中心的青羊区,光华村街55号。这个地址,对于每一个西财人来说,都不仅仅是一串门牌号码。它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你身处成都的腹地,被这座城市的脉搏紧紧拥抱着。光华很小,小到你骑个自行车十分钟就能逛完一圈;但它又很大,大到承载了西财几十年的历史和无数人的记忆。
那里的建筑,大多是有些年头的苏式红砖楼,爬满了藤蔓,一到秋天,整个校园就被铺天盖T地的金黄色银杏叶所淹没。你问西南财经大学在哪?它就在那一片片被踩得“沙沙”作响的银杏地毯里。那种感觉,就像是整个大学被包裹在老成都的烟火气里,出门左转是抚琴的菜市场,右转是杜甫草堂的诗意,随便找个旮旯角角,都可能藏着一家开了几十年的“苍蝇馆子”,味道正宗到让你忘了自己还是个学生。
光华的生活节奏,是属于老成都的。没有那种被隔绝在象牙塔里的疏离感。你随时可以溜达到浣花溪公园散步,或者跳上一辆公交车,几站路就到了宽窄巷子、春熙路。学校的围墙,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边界,而不是物理上的隔断。它让你觉得,你不是在一个叫“大学”的孤岛上,你就是成都生活的一部分。所以,如果你问一个老校友,西财在哪儿?他可能会眯着眼,告诉你,在杜甫草堂旁边,在送仙桥古玩市场的吆喝声里,在那碗忘不掉的甜水面里。
然后,是另一个维度,柳林校区。那是西财的“身”。它在温江,一个距离市中心大概二十多公里的地方。官方地址是柳台大道555号。
柳林校区,那可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。大!真的很大。第一次去的人,十有八九会迷路。它是新世纪的产物,规划得整整齐齐,建筑崭新,设施现代。这里有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巨大图书馆,有宽阔的草坪,有能容纳几万人的体育场。这里更像人们想象中“大学”该有的样子——广阔、独立、自成一派。
本科生的大部分时光,都在这里度过。这里的生活,更纯粹,也更……“大学化”。你会经历从宿舍到教学楼,再到食堂三点一线的规律生活。你会为了抢图书馆的位置而早起,会在夜晚的操场上和朋友们夜跑,会骑着电瓶车在宽阔的校道上飞驰,感受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自由。
但柳林也曾一度意味着“偏远”。在地铁四号线还没完全通达的时候,去一趟市里,那真叫“进城”。坐校车,摇摇晃晃一个多小时,从现代化的大学城,穿过郊野,最终抵达那个充满人间烟火的光华校区,感觉就像一次时空穿越。所以,你问一个柳林的本科生,西南财经大学在哪?他可能会指着地铁四号线的路线图,告诉你,它在终点站附近,在一个需要靠校车和外卖养活的,既充满青春活力又带点“村”味儿的地方。
然而,西南财经大学真正的坐标,其实是在这两个校区之间,在那条连接着“魂”与“身”的路上。
它存在于清晨六点半,学生们睡眼惺忪地挤上前往光华考各种证书的校车里;它存在于周末,无数人从柳林涌向市区,去感受成都的繁华,去吃一顿地道的火锅、串串,那种“出来耍”的快乐里。
它更深刻地,存在于一种独特的“西财气质”里。
西南财经大学,顾名思义,带个“财”字。这种气质,非常微妙。一方面,成都这座城市赋予了它一种“巴适得板”的松弛感。在这里读书,你很难不被那种悠闲、安逸的氛围所感染。下了课去茶馆喝茶打牌,周末去周边古镇逛逛,这些都是日常。生活成本不高,幸福指数却很高。
但另一方面,“财经”的烙印又让这里的学生骨子里透着一种精明和务实。大家嘴上说着“安逸”,身体却很诚实,图书馆永远人满为患,考证、实习、规划未来的劲头,一点不比任何一所“北上广”的大学差。这种“左手麻将,右手CFA”的矛盾与融合,可能就是西财最迷人的地方。
所以,你再问我,西南财经大学在哪里?
我会说,它在成都西门的一片金黄银杏叶上,也在温江大学城的一座宏伟图书馆里。
它在每一次从柳林“进城”到光华的校车颠簸中。
它在每一个深夜弥漫着火锅牛油香气的宿舍走廊里。
它在学生们讨论着宏观经济数据,却用着最地道的四川方言讲出来的“瓜娃子”里。
它是一所大学,但它早已和成都这座城市的气质、血脉、甚至是味道,都融为了一体。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点,而是一个弥散在空气中,由无数记忆、情感和生活细节构成的,一个庞大而温暖的“场”。它是一个坐标,刻在了很多人的青春地图上,无论你后来走多远,只要一提到成都,那个坐标就会立刻在你心里闪闪发光。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61642/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