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龙江东方学院怎么样?
这问题,你要是问我这个正儿八经在那待了四年的人,我没法简单地用“好”或者“不好”来给你个痛快话。这地方,它就像一碗东北大乱炖,里面啥都有,香的、咸的、甚至可能有点你不爱吃的,但最后咂摸咂摸嘴,诶,还挺有滋味。
所以,先给个直接的答案:它是一所典型的、优缺点极其分明的民办本科。对于高考分数在一本线上下徘徊,又不想去读专科的同学来说,它是一个性价比还算可以的“跳板”。但如果你对大学生活有着偶像剧般的幻想,指望着顶级的学术氛围和自由开放的校园环境,那我劝你,赶紧跑,别回头。
这所学校最大的标签,也是它所有故事的起点,就是“民办”。这意味着什么?最直接的,学费。是的,不便宜,甚至可以说是贵。当年我们家交第一年学费的时候,我爸那眉头皱得,能夹死一只东北大蚊子。这笔钱,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来说,都不是小数目。所以,你来这儿的第一课,就是学会衡量“值不值”。你用这笔不菲的投资,换来的是一个国家承认的本科文凭,一个让你有资格去考研、考公、参加绝大多数公司招聘的“入场券”。这笔交易划不划算,完全取决于你对这张“入场券”的渴求程度。
说完最现实的钱,再聊聊它的“肉身”——环境和硬件。
学校坐落在哈尔滨的大学城,松北区。听着挺高大上,是吧?但你得知道,这地方离哈尔滨真正的市中心,比如中央大街,坐公交车得一个多小时,还得是不堵车的情况下。我们那时候总开玩笑说,我们在哈尔滨的“哈尔滨”,是需要“进城”的。这种地理上的“隔离感”,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校园生态。一方面,你确实会觉得有点憋屈,有点村。但另一方面,它也让你更专注于校园里的一亩三分地,同学之间的关系会异常紧密。因为大家都没地儿去,只能天天凑在一起,从食堂到寝室,从操场到水房,抬头不见低头见,那种纯粹的、甚至有点“相依为命”感觉的友谊,是我毕业后最怀念的东西。
说到硬件,就更有得聊了。寝室,大部分是六人间,上床下桌是别想了,就是很朴实无华的上下铺,配几张桌子。公共卫浴,冬天洗澡得鼓足勇气冲向澡堂。最经典的是,晚上十点半准时断电断网。没错,你没听错,梦回高中。这一度是我们吐槽列表里的TOP 1。刚开始恨得牙痒痒,觉得学校把我们当巨婴管。但后来你猜怎么着?大家反而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,或者干脆搬个小马扎,在走廊微弱的灯光下,围在一起用充电台灯打牌、聊天、看书。现在想想,那种被迫“离线”的夜晚,反而让彼此的交流变得更多了。
食堂有好几个,饭菜嘛,中规中矩,价格也还行。但真正的灵魂,在于校门外那条被我们称为“堕落街”的小吃街。那才是我们青春的深夜食堂。烤冷面、麻辣烫、炸鸡排、铁板烧……烟火气混杂着青春的荷尔蒙,那叫一个活色生香。多少个赶论文的深夜,都是靠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麻辣烫续命的。
再来说说最重要的,学习。
你必须得拎得清,指望它给你985、211那种大神云集、神仙打架的学术氛围,那绝对是想多了。这里的学习风气,突出一个“全靠自觉”。老师里,有认真负责、拼命想把知识塞进你脑子里的年轻博士,也有照本宣科、上完课就走的“老油条”。这不奇怪,哪儿都一样。关键在于,没人会逼着你学。你想天天泡图书馆,没人拦着你,图书馆的座位在考试周也确实一座难求;你想天天在寝室打游戏,也绝对没人管你。
所以,自律,这两个字,在东方学院,比在任何地方都显得更重。我见过太多同学,四年下来,游戏段位上去了,专业知识忘光了。也亲眼见证了我们寝室一个哥们儿,每天雷打不动六点起床去背单词,最后成功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。这地方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筛选器,它给你提供了最基础的平台,但舞台上的聚光灯,得靠你自己去争。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四年后走出校门时,你就会成为那样的人,学校能给你的加成,微乎其乎。
所以,这所学校到底怎么样?
它硬件一般,管理方式有点“爹味”,学费不菲,地理位置偏僻。但它也给了你一个本科的身份,让你有机会认识一群可以骂骂咧咧但又能同甘共苦的朋友,它用一种粗暴的方式教会你什么叫“现实”,什么叫“靠自己”。它就像一个严厉又有点笨拙的家长,用着不那么讨喜的方式,推着你往前走。
这所学校最值钱的,可能不是那栋教学楼,而是陪你一起吐槽寝室断电的那个人;不是书本上的某个知识点,而是你在图书馆为了考研,和无数个自己较劲的清晨。
毕业多年,每当有人问起我的母校,我还是会先习惯性地“自黑”一番,说说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规定和往事。但骂归骂,心里却清楚得很,那四年的时光,那些在冰天雪地里一起去上课、在“堕落街”一起撸串、在断电后的寝室里一起秉烛夜谈的日子,早已经刻进了骨子里。它算不上一流的大学,但它是我独一无二的青春。如果你问我后不后悔,我只能说,在当时的分数和选择下,它是我能抓住的,最好的那根稻草。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62075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