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南协和学院,是民办的。
这三个字,扔出来,可能很多人心里“咯噔”一下。我知道,尤其是对那些刚刚结束高考,拿着分数条,在报考指南里翻来覆去,眼神都快看花了的家长和孩子们来说,“民办”这个标签,自带一种复杂的情绪。它不像“公办”那两个字,听起来那么根正苗红,那么有底气。
但你要是只问我“是公办还是民办”,然后得到一个“民办”的答案就划走了,那你就错过了这所学校背后,一整段纠结又拧巴,甚至可以说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。这事儿,它没那么简单。
得从它那个曾经如雷贯耳,听起来特别“唬人”的名字说起——山东师范大学协和学院。
你听听,这名字。山东师范大学,那是山东省的顶尖师范院校,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。后面缀着个“协和学院”,听起来就像是山师大某个特别厉害、特别国际化的内部院系。我当年,就是被这个名字给“忽悠”进来的。当然,这“忽悠”得加个引号,因为当年的我们,半推半就,心里其实也清楚,这和本部的山师大,不是一回事。
那时候,它属于一个特定的历史产物,叫独立学院。什么叫独立学院?说白了,就是名牌大学(母体高校)和社会力量(通常是企业)合作办学。我们借着山师大的名气招生,享受一部分山师大的师资和资源,毕业证上,也盖着山东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的章。这听起来,是不是挺美的?
那几年,我们在长清大学城里,身份是有点尴尬的。你说你是山师大的吧,人家本部的一听“协和的”,哦,就懂了,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。你说你不是山师大的吧,可你的学生证、饭卡、各种系统里,都带着“山师”的烙印。我们就像是名门望族里,一个不那么受待见,但又确实有血缘关系的远房亲戚。
这种感觉,很微妙。一方面,我们享受着“山师”光环带来的某种虚荣,至少在跟外人介绍时,可以理直气壮地把“山东师范大学”六个字说得特别响亮。另一方面,我们又在内心深处,极力想证明自己。于是,考研大军空前壮观,图书馆里的人乌泱乌泱的,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,想用一张“985”、“211”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,来洗刷掉“独立学院”这个听起来有点像“二等公民”的身份烙印。
那段日子,现在回想起来,全是画面感。是夏天傍晚,从学校东门溜达到隔壁山师大校园里,感受那种不一样的学术氛围;是期末考试周,教学楼彻夜通明,走廊里都是背书的声音;也是在各种招聘会上,当HR看到我们简历上的校名,那种需要多解释两句的局促。
然后,转折点来了。
国家教育部一纸令下,要求所有独立学院必须和母体高校“脱钩”,要么转设为公办,要么转设为民办,要么就停止办学。这是一场席卷全国高校圈的巨大变革,我们,身处其中。
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。今天听说要并入某某公办院校,明天又听说有大企业要全盘接手。那段时间,学校的论坛、贴吧,各种学生群里,热闹得不行。大家都在讨论,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?我们的学校,会叫什么新名字?我们的毕业证,含金量是升是降?
最终,尘埃落定。我们正式和“山师大”分了家,拥有了一个全新的,独立的,听起来甚至有点陌生的名字——济南协和学院。
从山东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到济南协和学院,不仅仅是少了“山东师范大学”这六个字那么简单。对很多在校生和毕业生来说,那是一种身份感的剥离。感觉像是,一夜之间,那个曾经能给我们撑腰的“大家长”,不见了。我们成了完完全全的自己,一个彻头彻尾的民办院校。
这个民办,意味着什么?
最直接的,就是学费。民办,就意味着学校自负盈亏,不依赖国家财政拨款。所以,我们的学费,坦白说,不便宜。在山东这个高考大省,和那些一年只要五六千块的公办本科比起来,协和学院的学费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这也是外界对民办最根深蒂固的印象之一:贵。
但钱花在哪儿了?你得看另一面。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,讲真,在整个长清大学城里,都是排得上号的。宿舍是标准的上床下桌四人间,有空调,有独立卫浴,这条件,秒杀了一大批公办大学那些老旧的八人间、六人间。校园环境、教学楼、图书馆的建设,也从来没含糊过。这就是民办的逻辑:高投入,然后提供相对更好的硬件服务。你把它理解成一种教育消费,或许更容易接受。
当然,一个学校的灵魂,不是楼,是人。是老师,是学生。
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,民办学校的师资不行,学生也都是些“不好好学习的富二代”。这种刻板印象,我得掰扯掰扯。
老师呢?很多都是返聘的公办名校的退休教授,经验丰富得很。还有不少是从山师大等高校过来的中青年骨干教师,讲课水平一点不差。当然,也有一些年轻老师,但哪个大学没有年轻老师呢?关键在于,你想不想学。一堂课,前排坐着认真记笔记的,和后排趴着睡觉刷手机的,他们上的是同一个老师的课,但四年后,人生轨迹可能天差地别。
学生呢?我承认,生源质量上,和顶尖的公办院校肯定有差距。毕竟高考分数线摆在那儿。但这不代表这里的学生就不努力。我身边,多的是那种家庭条件很普通,父母砸锅卖铁凑够了学费,自己拼了命学习的同学。他们比谁都清楚,这张民办大学的文凭,如果再没有过硬的本领傍身,走出校门,会有多难。他们考研、考公、考编、考证的劲头,一点不比任何人差。所谓的“混日子”,在哪个大学都有,那是个人的选择,不是学校的标签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。济南协和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?
它是民办。一个经历了身份变迁,从依附于名校的独立学院,彻底转型为独立自主的民办高校。它身上,有历史遗留的、与“山师大”纠缠不清的过去;也有作为一所民办院校,在市场化浪潮中必须直面的现实。
它不完美,它有争议。但它也提供了一个平台,一个机会。对于那些高考分数在一本线上下徘徊,去不了顶尖公办,又不甘心读专科的孩子来说,这里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它给了你一张本科的入场券,给了你四年的时间去成长和试错。
最终,决定你未来的,不是毕业证上那个“公办”或“民办”的印章,而是你在这四年里,读了多少书,走了多少路,认识了什么样的人,塑造了怎样的自己。
这所学校,它就在那儿,带着它全部的历史和争议,继续在长清大学城里迎来送往。而我们这些从这里走出去的人,早就带着它的印记,无论好坏,走向了四面八方。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62224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