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么说吧,你要是问考公务员考什么,答案简单到一行字就能说完:绝大部分岗位,考的就两门——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》和《申论》。如果你报的岗位比较特殊,比如公安、银保监、证监会之类的,那可能还得加一门《专业科目》。
就这么简单?
对,就这么简单。但又远比这复杂。这就像问一个登山的,爬山需要什么?答案是“腿和肺活量”,可天知道那背后是几千公里的拉练和无数次在缺氧边缘的挣扎。
咱们先拆开揉碎了聊聊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《行政职业能力测的全称都这么绕口,我们一般都亲切地(或者说咬牙切齿地)叫它“行测”。
行测,这玩意儿,它不是在考你知识有多渊博,它是在考你的“脑子转速”。一百二十分钟,一百三十多道题,平均下来一道题你连一分钟都分不到。什么概念?就是你涂答题卡稍微犹豫一下,后面可能就有一整片题跟你挥手说拜拜。它不是一场知识的马拉松,它是一场智力的铁人三项,短跑冲刺接着举重,完了还得玩会儿数独。
行测里面又分了好几个部分,每个部分都是一个“小妖精”,专门折磨你特定的脑细胞。
第一部分,常识判断。这部分最玄学,真的。上知天文地理,下晓鸡毛蒜皮。从“三省六部制”到“区块链技术”,从“日心说”到“民法典新规”,什么都可能考。复习这部分,感觉自己像个准备上知乎Live的通识博主,但最后上了考场,发现自己知识储备的那片汪洋,被考题精准地避开了,最后全靠人品和“三长一短选最短,三短一长选最长”的古老秘诀。所以说,这部分是锦上添花,但你别指望靠它雪中送炭。
然后是言语理解与表达。这玩意儿,乍一看,不就是咱们从小做到大的语文阅读理解吗?错了,这是阅读理解的“Pro Max Plus”版。它的坑,挖得那叫一个不动声色。作者只是在陈述一个现象,选项非要问你作者对此持什么“态度”;原文只是客观描述,选项就给你来个“意在说明”的升华。你感觉每个选项都对,又感觉每个选项都不全对,做完二十道题,感觉自己跟出题人进行了一场灵魂深处的对话,但最后发现,人家根本没想跟你聊那么多,就是想让你错。
接下来,是无数文科生的噩梦——数量关系。什么鸡兔同笼、行程问题、工程问题……小学奥数的阴影,在这里被无限放大。这部分的题,说难吧,给你足够的时间你可能也能磨出来。问题是,你没有时间!所以,这部分最考验策略。高手是快速识别题型,套公式秒杀;普通人是果断放弃,挑几个看起来顺眼的蒙一下,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后面的“资料分析”。真的,学会放弃,是行测考场上一种了不起的智慧。
再来是判断推理。这部分相对有趣,有点像玩侦探游戏。给你一堆图形,让你找规律;给你一段逻辑陈述,让你判断真假;给你一个定义,让你找个对应的例子。这部分拼的是你的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。做得顺的时候,感觉自己就是福尔摩斯,脑子里电光石火,所有线索瞬间串联。做得不顺的时候,盯着那个奇形怪状的图形看一分钟,感觉它在嘲笑你的智商。
最后,是行测的“大头”和“得分关键”——资料分析。一堆表格,一堆图表,一堆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百分比,然后问你各种增长率、比重、平均数。这部分不考你高深的数学理论,就考两条:找得快,算得准。它就是要把你扔进信息的汪洋大海里,看你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,捞出那条叫“答案”的鱼。很多人行测能不能上七十分,关键就看这二十分钟的资料分析做得怎么样。计算器是不能用的,全靠你的估算能力和心算技巧。什么“首位法”、“截位法”,各种骚操作都得练得炉火纯青。
说完了让人心率飙升的行测,我们再聊聊那个能让你写到手抽筋的《申论》。
如果说行测是“术”,考的是你的反应和技巧,那申论就是“道”,考的是你的思维和格局。
申论,这名字听起来就文绉绉的。它不是让你写散文,也不是让你写小说,它是让你“模拟”一个体制内的角色,去思考和解决问题。给你一堆七八千字的材料,可能是关于乡村振兴的、可能是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、也可能是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,然后让你根据这些材料,回答几个问题,最后再写一篇大作文。
这东西,难在哪?
难在“戴着镣铐跳舞”。你的所有观点、所有对策,都不能天马行空,必须来源于材料。材料里没提到的,你写得再花团锦簇也没用,叫“无中生有”。你得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调研员,这几千字的材料就是你的调研报告,你的所有分析,都得基于这个报告。
所以,申论的第一步,就是阅读和归纳。你得用最快的速度,把材料读懂、读透,用笔勾画出关键词、关键句,理清材料的逻辑结构。谁是问题?谁是原因?谁是成功经验?谁是失败教训?脑子里要有一张清晰的“地图”。
然后是答小题。可能是让你概括某个问题,可能是让你分析某个原因,也可能是让你提出对策。这部分,拼的是你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语言的精准性。答案往往就散落在材料的各个角落,你需要把它们像拼图一样找出来,再用自己的话术(一种偏官方、书面的话术)把它们串联起来,做到“要点齐全、逻辑清晰、语言简练”。
最后,也是最考验功力的,就是大作文。
这篇一千字左右的文章,是申论的灵魂。它要求你有一个“体制内”的视角和“宏大”的叙事格局。你的立意不能太小家子气,要站在政府、社会、国家的高度去看问题。你的语言,不能太口语化,要有点“政策文件”的味道,但又不能是空话套话的堆砌。你得有血有肉,有分析,有论证,还要有那么一点点文采。
写申论大作文,就像在扮演一个角色。你不再是你自己,你是一个有责任感、有大局观、忧国忧民的“准公务员”。你的文章,要展现出你分析问题的深度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以及……最重要的,你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觉悟。听起来很玄乎,但你多看看《人民日报》的评论员文章,多读读政府工作报告,慢慢就能找到那种“感觉”了。
所以你看,行测和申论,它们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。一个要求你快、准、狠,像个精密的仪器;一个要求你深、稳、远,像个运筹帷幄的谋士。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场选拔的核心逻辑:既要有高效的执行力,又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向。
至于那些专业科目,就更是五花八门了。财经岗的可能要考财会知识,法律岗的要考法律专业知识,公安岗的要考公安基础知识和实务。这部分就是纯粹的“知识壁垒”了,没有捷径,就是你大学四年专业知识的一次集中检阅。
考公这条路,从搞清楚考什么科目开始,就已经是一场信息战和心理战。它不仅仅是做几套卷子那么简单,它是在用一种极其残酷和高效的方式,筛选出那些既能埋头处理繁琐事务,又能抬头看清方向的人。这或许,就是这场考试最根本的逻辑吧。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62275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