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真,每次在南宁街头提到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,老南宁口中蹦出来的,十有八九是那个更亲切的简称——“三职校”。这三个字,不像一个冷冰冰的机构名称,反而像个邻居,一个你看着它从小巷子里搬进大房子的老街坊。它身上,有太多南宁这座城市的影子了,务实、不张扬,但骨子里,有股子闷头做事的韧劲儿。
我脑海里关于它的记忆,是新旧交叠的。还记得很多年前,它还在新民路那一片,被城市的喧嚣和烟火气包裹着,校门不大,甚至有点不起眼。那时候,一说起读职校,很多人脸上总会掠过一丝微妙的表情,好像那是成绩不好的“次选”。但也就是在那个小小的院落里,走出了多少能凭一双手在南宁立足的年轻人。那是一种属于市井的、生机勃勃的力量。
现在呢?它早已不是那个偏安一隅的小院了。搬到五象新区之后,整个气场都变了。巨大的校区,现代化的教学楼,宽阔的实训场地,看上去光鲜亮丽,和南宁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面貌严丝合缝地贴合在一起。可我有时候会想,那份内核,那份“三职校”之所以是“三职校”的魂,还在吗?
答案是肯定的。而且,它以一种更强大、更自信的方式存在着。
你得去它的实训楼里走一走,才能真正理解这所学校的价值。那不是坐在教室里听理论,不是对着黑板昏昏欲睡。那是真正的“动手动脚”。
比如,他们的烹饪专业,那绝对是王牌专业。还没走近,你就能闻到那股混合着黄油、香料和肉类炙烤的复合香气。推开门,白衣高帽的年轻人们,眼神专注,手里的活计利落干脆。翻锅、颠勺、雕花、裱奶油……每一个动作都有板有眼。这里的老师,你不能简单地称之为“老师”,他们更像是“师傅”。他们教的,不只是菜谱上的步骤,更是火候的拿捏,是食材的敬畏,是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的严谨。我见过一个学生,为了练习拉糖,手上烫出过多少水泡,但当那个晶莹剔തിയ的作品完成时,他脸上的光,比糖艺本身还要亮。这就是工匠精神最朴素的起点。很多南宁知名餐厅的大厨,履历上都有“三职校”这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然后你再拐个弯,画风突变。进入了电子技术应用和机电一体化的实训车间。空气里没有了食物的香气,取而代之的是机油和金属的冷冽味道,伴随着CNC机床低沉的轰鸣和3D打印机细微的“滋滋”声。这里的学生,可能不善言辞,但你把一张复杂的电路图或者机械构件图纸放在他们面前,他们的眼睛就会放光。他们能为了一个焊接点的完美,屏息凝神半天;能为了优化一段程序代码,在电脑前坐到深夜。他们玩的不是游戏,是工业机器人,是无人机,是自动化生产线。这些人,才是未来“南宁制造”乃至“中国制造”真正的基石。他们追求的,就是那种一技之长傍身的踏实感。
当然,三职校的魅力远不止于此。
它的学前教育专业,走进去又是另一番天地。琴房里传来断断续续但充满希望的钢琴声,舞蹈室里学生们的身姿舒展,画室里充满了色彩的碰撞。那些未来的幼儿教师们,正在学习如何用爱与耐心,去浇灌最稚嫩的生命。她们的脸上,有一种别处少见的、糅合了温柔与坚定的神情。
还有近几年声名鹊起的电子商务和动漫游戏专业。前者紧扣时代脉搏,学生们在模拟的直播间里,对着镜头滔滔不绝地介绍产品,从选品、文案到运营,玩得一套一套的;后者则是在数字世界里构建梦想,从原画设计到三维建模,把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生动的画面。这所学校,它没有与时代脱节,反而像一块海绵,贪婪地吸收着社会最新的需求,然后迅速转化为培养人才的土壤。
说到底,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承载的,是一种被很多人忽略,却至关重要的教育理念——职业教育。它不是通往象牙塔的唯一道路,但它为无数年轻人打开了另一扇通往精彩人生的门。它告诉我们,不是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才叫成功,能凭自己的手艺,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,赢得尊重和体面的生活,同样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。
它就像南宁这座城市,不爱说空话,更习惯“做嘢”(做事)。你可能不会在热搜上天天看到它,但当你走进一家口碑爆棚的餐厅,吃到那道让你惊艳的菜;当家里的电器坏了,一个电话请来的师傅三下五除二就修好;当你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的广西本土动漫IP……这些背后,或许就站着一个从“三职校”走出来的毕业生。
他们,和他们的母校一样,成为了这座城市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齿轮和螺丝钉。他们没有漂浮在空中,而是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里,用自己的技能,让生活本身变得更加美好和便利。
所以,再有人问起“三职校”怎么样,我不会只给一个简单的“好”或“不好”。我会告诉他,那是一个能让你闻到梦想味道的地方,一个能让你触摸到未来质感的地方,一个让无数普通家庭的孩子,找到了自己人生坐标的地方。它就在那里,在五象新区的广阔天地里,续写着属于南宁的、最实在的奋斗故事。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62444/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