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

清华大学的校训是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。

这八个字,现在你随便在网上一搜,三秒钟就能得到答案。但说真的,这八个字的分量,远不是敲几下键盘就能体会的。它不像某些标语,喊出来响亮,听过去就忘了。这八个字,像是刻在石头上的,你念出来的时候,都能感觉到一股从历史深处传来的、低沉而有力的回响。它不是口号,它是一种……怎么说呢,一种“气场”。

我第一次真正琢磨这八个字,不是在什么开学典礼上,也不是在读校史的时候。而是一个深秋的下午,在北京那种特有的、干得能拧出风来的空气里,我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,从二校门穿过,阳光斜斜地打在主楼上,把一切都染成金色。那一瞬间,我脑子里没有任何宏大的叙事,就是突然冒出了这八个字: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。然后心里咯噔一下,感觉自己好像……有点懂了。

先说“自强不息”。

这四个字,太容易被理解成“努力奋斗”“拼搏向上”这种打了鸡血的成功学口号了。但它的根,扎得深得多。它来自《周易》里的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。你看,源头就不是人,是“天”。是宇宙运行的那种永不停歇的、强大的、一往无前的劲头。它不问结果,不问回报,就是那么转动着,日升月落,四季更迭。

把这种“天”的劲头,映射到“君子”身上,就成了“自强不息”。所以,清华人的那种“卷”,那种拼命,骨子里可能真的和别处不太一样。那不是为了绩点,为了奖学金,为了一个好offer——当然这些也重要,但驱动这一切的底层代码,是一种近乎本能的、对“停滞”的恐惧。

你能在清晨六点的紫操上看到它,一群人迎着晨光跑步,呼吸里带着白气;你能在深夜十二点的图书馆里看到它,灯火通明,每一盏灯下都是一个专注的灵魂;你还能在那些实验室里看到它,为了一个数据,为了一个模型的优化,可以几天几夜不合眼。那股劲儿,你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一股机油和汗水混合的味道。它是一种惯性,一种被环境、被历史、被这四个字催逼出来的强大惯性。

1914年,梁启超先生来清华演讲,引用了《周易》里的这两句话,奠定了校训的基石。你想想那个年代,国运飘摇,山河破碎。梁启超对台下那些年轻人说“自强不息”,他说的绝不仅仅是你们要好好读书。他是在说,这个国家,这个民族,就靠你们像天体运行一样,一刻不停地去扛,去顶,去把它从泥潭里拉出来。所以,“自强”这两个字,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悲壮的、舍我其谁的使命感。它不是小我的成功,而是与家国命运紧紧绑定的。

你以为这就完了?不。这只是A面。

如果只有“自强不息”,清华可能会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孵化器,一群最聪明、最勤奋的人,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。那太可怕了。

所以,还有B面——“厚德载物”。

这四个字,是“自强不息”的缰绳,是它的方向盘,是它的压舱石。它同样来自《周易》: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 “天行健”说的是动,是刚;“地势坤”说的就是静,是柔。大地是什么样的?它安静、宽厚、博大,承载着万物。山川河流,城市乡村,好人坏人,它从不挑剔,全都接着。

“厚德”,就是要有大地那样的品德和胸怀。你的能力越强(自强),你的道德基座就要越厚(厚德)。否则,你那摩天大楼般的能力,只会建在沙滩上,风一吹就倒,甚至会砸伤别人。

“载物”,就是承载。承载什么?承载责任、承载道义、承载他人的苦难和民族的未来。你学了一身屠龙之技,不是为了去炫耀,更不是为了去欺压弱小,而是因为这世上真的有“恶龙”需要你去面对。你的才华,最终是要用来“载物”的,是要服务于更广大的世界。

所以,在清华园里,你总能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张力。一方面是极其激烈的竞争,是“自强不息”的个人奋斗;另一方面,你又能感受到一种“行胜于言”的朴实和一种对共同体命运的深切关怀。你会看到最顶尖的头脑,毕业后没有选择去华尔街或者硅谷,而是去了西部的基层,去了国防科工的一线,去坐那些需要十年、二十年才能看到成果的冷板凳。

这就是“厚德载物”在起作用。它在无声地提醒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人:你的优秀,是一种“特权”,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。你得到的越多,你就要承担得越多。

要说最能体现这八个字精神的,莫过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的西南联大。清华、北大、南开,三校南迁。在茅草屋里上课,跑警报是家常便饭,食不果腹,衣不蔽体。这够不够“难”?但就在这种条件下,他们弦歌不辍,大师云集,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家栋梁,包括两位诺贝尔奖得主。这就是最极致的“自强不息”——在最恶劣的环境里,也要保持精神的挺立和知识的追求。

同时,他们为什么这么做?不是为了自己,是为了给这个国家保留读书的种子,是为了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。这份担当,就是最深沉的“厚德载物”。

如今,时代变了。我们不再需要跑警报,也不再需要为一顿饭发愁。但这八个字,我觉得,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。

因为今天的诱惑太多,噪音太大。世界在催促你“快一点”,在引诱你走捷径,在告诉你“个人成功就是一切”。在这样的洪流里,“自强不息”提醒你,要保持向上的动力,但不是随波逐流的快,而是有定力的、持续的精进。“厚德载物”则像一个冷静的声音,在你耳边说:嘿,别忘了你为什么出发。别忘了你脚下的土地,和你肩上的责任。

它不只是清华的校训。它其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一种写照。是“达则兼济天下”的现代版翻译。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,一手“自强”,追求卓越,顶天立地;一手“厚德”,脚踏实地,心怀苍生。

这八个字,早已超越了一所大学的围墙。它属于每一个在自己的岗位上,不甘平庸,又心存善念的普通人。它告诉我们,一个真正强大的人,或者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,必然是刚健与宽厚并存,锐意进取又懂得承载。

所以,回到最初那个秋日的下午。当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这八个字从我脑海里跳出来时,我感受到的不是压力,也不是说教,而是一种……笃定。仿佛看到一条清晰的路,它很难走,但你知道,那是唯一正确的方向。

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
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62488/

(0)
于老师于老师
上一篇 2025年8月11日
下一篇 2025年8月11日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