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律的平仄格律,简单来说,就是一套严谨的音韵规则,它规定了七言律诗中每个字声调的安排,以达到抑扬顿挫、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感。核心在于“平仄相间,平仄相对,平仄相粘”,以及对特定位置用字的特殊要求。
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其中的奥妙吧!
一、 什么是平仄?
在中古汉语中,汉字的发音分为四个声调:平、上、去、入。在格律诗中,我们将这四声归纳为两大类:
- 平声:包括中古汉语的“平声”。现代普通话中的第一声(阴平)和第二声(阳平)都属于平声。
- 仄声:包括中古汉语的“上声”、“去声”和“入声”。现代普通话中的第三声(上声)和第四声(去声),以及一些仍然保留入声的方言(如粤语、客家话等)都属于仄声。
重点提示:由于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没有了入声,入声字被分别派入到平、上、去三声中。这给学习格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,需要我们借助工具书或在线工具来查询具体字词的平仄。
二、 七律的基本句式
七律,顾名思义,每首诗共有八句,每句七个字,共五十六字。根据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,七律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格式:
-
平起式:首句第二个字为平声。
- 基本句式:(平)平(仄)仄平平仄
- (仄)仄平平仄仄平
- (仄)仄(平)平平仄仄
- 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
- (平)平(仄)仄平平仄
- (仄)仄平平仄仄平
- (仄)仄(平)平平仄仄
- 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
-
仄起式:首句第二个字为仄声。
- 基本句式:(仄)仄(平)平平仄仄
- 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
- (平)平(仄)仄平平仄
- (仄)仄平平仄仄平
- (仄)仄(平)平平仄仄
- (平)平(仄)仄仄平平
- (平)平(仄)仄平平仄
- (仄)仄平平仄仄平
要点解读:
- 括号内的字表示可平可仄,但为了避免出现“孤平”或“三平调”,通常会有特定要求。
- 每两句构成一联,依次为首联、颔联、颈联、尾联。
- 对句讲究“相对”:上下两句的平仄要相反。
- 邻句讲究“相粘”:下一联首句的平仄要与上一联末句的平仄相同。
三、 几个重要的格律规则
-
对仗:
- 颔联和颈联通常要求对仗。对仗不仅要求平仄相对,还要求词性相同、意义相关或相对。
- 首联和尾联可用对仗,也可不对仗。
-
押韵:
- 七律通常押平声韵,且一韵到底,中间不能换韵。
- 偶数句句尾必须押韵,首句可押可不押(平起式一般押韵,仄起式一般不押韵)。
-
避免孤平:
- 除了韵脚外,一句中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,就称为“孤平”。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,要尽量避免。
- 通常通过调整可平可仄位置的字来实现。例如,平起式首句“(平)平(仄)仄平平仄”,若第五字用了仄声,则必须保证第三字为平声,以避免孤平。
-
避免三平调/三仄尾
- 三平调:指的是出句(第一、三、五、七句)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,除了押韵的第一句可以这样,其他都不行
- 三仄尾:指的是对句(第二、四、六、八句)的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,任何情况下都不行
-
避免“合掌”
- 指在对仗联中,出句和对句的意思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,这是创作中的大忌,破坏了对仗应有的美感。避免“合掌”要求诗人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开阔的意境。
四、 平仄变化的灵活运用
虽然七律的格律有着严格的要求,但并非死板的教条。诗人们在创作时,会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灵活变通,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。
例如:
- 在一些特定的句式中,允许出现“拗句”,即不完全符合基本句式的句子。
- 在不影响整体格律的前提下,可以适当调整某些字的平仄,以求得更准确、更生动的表达。
学习格律的建议:
- 多读:熟读唐诗宋词,培养语感,熟悉格律诗的节奏和韵律。
- 多练:尝试自己创作,从模仿开始,逐步掌握格律规则。
- 多查:遇到不确定的字,勤查工具书或在线工具,确保平仄的准确性。
- 要多尝试,反复修改,不断打磨。
- 理解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。 平仄格律服务于诗歌的内容,不能为了格律而牺牲内容。
格律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和体会。希望这份笔记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七律的平仄格律,开启诗词创作的美妙旅程。加油!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58597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