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说答案:没有完全取消。但要搞清楚,教师资格证和教师编制,这俩压根儿就不是一回事儿。好多人把它们混为一谈,那真是……有点儿冤枉改革了。
老有人问,哎,是不是以后当老师都没编制了?是不是教资也不用考了?每次听到这种话,我都想扶额。这俩概念,真的,差着十万八千里呢。
教师资格证,简称“教资”,它是个啥?它是个门槛,是个准入资格。你想在中国当合法合规的老师,无论是在公立学校、私立学校,还是某些培训机构(虽然现在机构日子不好过),理论上都得有这个证。它证明你具备了当老师的基本素养和知识能力。考教资,考的是教育学、心理学、学科知识、普通话,还有面试试讲。这玩意儿,跟编制半毛钱关系没有。你拿了证,不代表你就有工作,更不代表你就有编制。它就是一张“上岗证”,证明“国家允许你教书了”。目前来看,这个证不仅没取消,反而越来越规范,有些地方考试难度还在提升。想当老师?先过了这关再说。所以,那些问“教资是不是取消了”的朋友,可以把心放肚子里了,该考还得考,而且还得好好考。
那大家真正焦虑的,或者说,真正让“取消”这个词甚嚣尘上的,其实是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——教师编制。
编制,这俩字在中国,尤其是在体制内语境下,分量太重了。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,它几乎等同于稳定、保障,是传说中的“铁饭碗”。有了编制,你就是“国家的人”,享受着相对完善的五险一金(现在是N险一金了),退休有保障,轻易不会被辞退。这种安全感,在现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,简直是奢侈品。
我记得我表妹,师范毕业那会儿,为了考个老家县城的编制,头发都快愁白了。每天就是刷题、看书、参加各种模拟考。一个岗位,几百个人抢,那场面,真是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。她跟我说,考不上编制,感觉在爸妈面前都抬不起头,好像之前那么多年书都白读了。最后考上了,全家放鞭炮庆祝,比她考上大学还激动。这就是编制的魔力。
那么,这个“魔力十足”的编制,真的要被“取消”了吗?
也不是。应该说,是正在进行深刻的改革。
为啥要改?你想啊,原来的编制管理,确实有点儿……怎么说呢,僵化。一个萝卜一个坑,人员流动性差。学校想引进个急需的特殊人才,可能因为没编制名额,干瞪眼。有些老师可能能力平平,但只要不犯大错,就能一直待着。这对于激发教师队伍活力、提升教育质量,肯定不是最优解。而且,庞大的编制内人员,对财政也是不小的负担。
所以,改革就来了。现在大家听到的比较多的几个词:备案制、员额制、合同制。
- 备案制:听起来好像跟编制差不多?其实是“只备案,不纳入编制管理”。待遇福利可能参照编制内人员执行,但身份上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在编人员”了。具体怎么落实,各地差异很大,还在探索。
- 员额制:这个在高校和医院系统搞得比较多,中小学也有试点。简单说,就是控制一个总的“员额”数量,在这个额度内,人员管理相对灵活,待遇也力求和编制内看齐。但它和传统编制还是有区别,更强调“按岗聘用”。
- 合同制:这个就更普遍了。很多新进老师,尤其是非核心学科或者非一线城市的,签的就是劳动合同。待遇、稳定性可能跟编制内有差距,虽然国家也在强调要“同工同酬”,但落实到细节,往往……你懂的。
看到没?这些都不是简单粗暴地“取消编制”,而是用新的用人方式来补充甚至逐步替代一部分传统编制。目的是啥?增加灵活性,能进能出,激发活力,也可能……是为了减轻财政压力。
这种改革,说实话,影响太大了。
对想当老师的人来说,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“铁饭碗”可能真的要变成“瓷饭碗”甚至“泥饭碗”了。以前考上编制,似乎就能一眼望到退休。现在呢?即使是备案制、员额制,也可能面临着考核、续聘的压力。合同制就更不用说了。稳定性这个最大的吸引力,正在被削弱。焦虑感,自然就上来了。
对在职的老师呢?尤其是那些没有编制的合同制老师,他们的感受可能更复杂。一方面,希望改革能带来“同工同酬”的真正落实;另一方面,又担心改革会不会让自己的处境更不稳定。而那些在编的老师,可能也在观望,未来的政策会怎么走?自己的“铁饭碗”还能端多久?
对整个教育生态呢?有人说,打破编制“大锅饭”,能激发老师的积极性,提升教学质量,这是好事。也有人担心,如果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下降,待遇跟不上,会不会导致优秀人才流失?尤其是在艰苦地区、农村地区,本来就靠编制吸引人,如果这个吸引力没了,谁还愿意去?教育公平会不会受到影响?城乡差距会不会进一步拉大?
这些问题,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。改革进入深水区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。教资没取消,该考还得考。编制呢,没有被“一刀切”地取消,但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、影响深远的改革。未来,多元化的用人方式并存,可能会是常态。传统意义上的“铁饭碗”编制,会越来越少,门槛越来越高,竞争越来越激烈。
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,或者说,对于那些想挤进教师这个行当的年轻人来说,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不能再抱着“一编定终身”的幻想了。得真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你的教学能力、科研能力(如果去高校)、沟通能力,这些才是未来能让你站稳脚跟的硬通货。同时,也要调整心态,接受这个职业可能不再像以前那么“稳定”的现实。当然,也要擦亮眼睛,看清楚你应聘的岗位,到底是传统编制,还是备案制、员额制,或者是合同制,它们背后的权利、义务、待遇、保障,可能都有微妙甚至显著的区别。
这事儿吧,就像温水煮青蛙。变化是逐渐发生的,等你猛然发觉“水烫了”,可能已经置身其中了。与其焦虑“编制是不是取消了”,不如多想想,在变化的大潮里,自己该怎么游。
说到底,编制这东西,承载了太多中国人对“稳定”的渴望。它的改革,触动的不仅仅是用人制度,更是几代人的观念和安全感。未来会怎样?谁也说不准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那个我们曾经熟悉的、以为会一直存在的“编制时代”,正在慢慢地,但确实无疑地,发生着改变。
而我们,都得学着去适应。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60429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