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问《西游记》里有哪些故事?嚯,那可真是一口气说不完的。它不像别的书,是个线性的故事,它更像一串珍珠,每一颗都闪着不一样的光,串联起来,才是那条通往西天的完整道路。非要说的话,那几个家喻户晓的,你肯定听过:石猴出世,拜师学艺,然后就是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闹天宫。这简直是孙悟空这个角色的“出厂设置”,是他所有桀骜不驯、无法无天性格的集中爆发。那金箍棒一抡,搅得天翻地覆,神仙鬼神哭爹喊娘。一个字,燃!
然后,被压五行山下,遇到了那个“命中注定”的光头——唐三藏。取经之路,这才算正式拉开帷幕。这一路上,九九八十一难,每一难,都是一个独立又精彩绝伦的故事。
最经典的,绕不开三打白骨精。这故事,简直是童年阴影加人生课堂。白骨精的狡诈,固然可怕;但更让人憋屈的,是唐僧的愚善和猪八戒的挑拨。我小时候看电视,看到孙悟空被念紧箍咒,疼得满地打滚,最后还被赶走,眼泪都快下来了。你说气不气人?可长大后回头再看,这不就是职场、不就是生活吗?有能力的被误解,耍小聪明的在一旁煽风点火,领导又总是“眼瞎”。这一难,磨的不是妖怪,是团队内部的信任和孙悟空那颗高傲的心。
还有一个我印象极深,甚至觉得比“三打”更有嚼头的,是真假美猴王。你想想那个画面,两个一模一样的孙悟空,从天上打到地下,从观音那儿打到地府,最后闹到如来佛祖面前。谁都分不出!这种“我是谁”的终极哲学拷问,被吴承恩用一个神话故事讲得淋漓尽致。六耳猕猴,究竟是另一个妖怪,还是孙悟空压抑已久的心魔和“二心”?那个被打死的,真的是六耳猕猴吗?细思极恐。这个故事的张力,那种悬疑和压迫感,放到今天也是顶级的剧本。
当然,西游故事远不止这些沉重的。有些故事,就特别有“戏”。比如车迟国斗法。这不像是一场生死搏斗,更像是一场大型魔术表演赛。虎力、鹿力、羊力三大仙,求雨、砍头、下油锅,花样百出。孙悟空呢?见招拆招,玩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。他不仅仅是个战士,更像个艺术家,把降妖除魔变成了一场充满想象力和幽默感的行为艺术。这一段,看得人是酣畅淋漓,痛快!
还有一些故事,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别样的人情味。女儿国就是典型。那一国的柔情似水,国王姐姐那句“御弟哥哥”,简直是整部硬核打怪小说里最柔软的一笔。唐僧是不是动了心?我觉得是。他那句“若有来生”,泄露了天机。这一难,没有刀光剑影,考验的却是最难过的情关。
我个人还特别偏爱几个不那么热门,但细节满满的故事。比如五庄观偷吃人参果。这事儿吧,特别有“少年感”。孙悟空、猪八戒、沙和尚,就像几个淘气的学生,背着师父去偷嘴。闯了祸,还不服气,一气之下把人家的果树给推倒了。这像不像我们小时候干的蠢事?有冲动,有义气,也有不知天高地厚。这一难,让这几个神通广大的神仙徒弟,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,接了地气。
再说黄袍怪那一难。这个故事其实特别黑童话。宝象国的公主被妖怪掳走十三年,还生了孩子,自己都快忘了故国。而这个黄袍怪,又是天上的奎木狼下凡,只为了一段前世情缘。你看,这里面的关系多复杂?有爱情,有绑架,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影子,还有神仙的“办公室恋情”被拆散的无奈。孙悟空在这里面,先是被冤枉赶走,后来又被猪八戒用激将法请回来,那种“傲娇”又心软的性格,活灵活现。
其实,《西游记》的故事,你粗看,是打怪升级。但你细品,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吴承恩老爷子在里面藏了太多“私货”。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:但凡有点背景的妖怪,比如金角大王、银角大王(太上老君的童子),青牛精(太上老君的坐骑),黄眉大王(弥勒佛的童子),最后总会在关键时刻被天上的“主人”下来领走,最多受点象征性的惩罚。而那些没背景、纯粹靠自己修炼成精的草根妖怪,比如白骨精、蜘蛛精、蜈蚣精,下场基本都是被一棒子打死。这讽刺,这现实,简直了。
所以,《西游记》的故事是什么?
是孙悟空的成长史,从一个无法无天的顽石,到一个懂得责任与克制的斗战胜佛。
是一个团队的磨合记,四个性格迥异的“人”,在漫长的旅途中,从互相猜忌、内讧不断,到最后能够背靠背交付生命。
它更是一幅神魔世界里的“浮世绘”。有天庭的官僚主义,有佛门的机锋禅意,有妖界的丛林法则,也有人间的七情六欲、贪嗔痴慢。
每一个故事,都是一面镜子。我们看的是神仙打架,映照的却是自己的内心。这就是为什么几百年过去了,我们还在津津乐道于女儿国国王的眼神,还在为孙悟空被误解而愤愤不平,还在琢磨那个六耳猕猴的真实身份。这些故事,早就活了,长在了我们的文化记忆里。
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网友上传和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rzedutec.com/p/61680/